1931年九一八事变背后,东北军的真实战斗力如何?

时间:2025-04-05 07:36:39 转载源:追求真相网 作者:梦归 点击:8840次

1931年9月18日深夜,沈阳北郊柳条湖上空忽然传来一声巨响。这声巨响,不但打破了东北的宁静,还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。在这场能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事变里,作为东北守护者的东北军,因“不抵抗”遭遇了很多争议。直到现在,“东北军的战斗力到底怎样?”这个问题,仍困扰着众多历史爱好者。根据1928年张学良主持编制的《东北军整编统计表》(东北军档案馆藏,档案号JL-1928-023)详细记载,易帜后的东北军主力共计246,783人。其中步兵师19个,骑兵师2个,炮兵旅2个,装甲车队1个。装备方面,德制792mm毛瑟步枪83,647支(1924-1927年间从德国克虏伯公司分批采购),捷克式轻机枪1,247挺,野战火炮342门(包括75mm力场炮和150mm重炮)。这批装备,大部分是在1924年到1928年这个时间段进行采购的,它的性能挺不错,在当时的中国军队里属于最厉害的水平。训练体系方面,张学良在1929年1月颁布的《东北军军事教育条例》(东北军档案馆藏,档案号JL-1929-045)规定各部队每周需进行不少于24小时的军事训练,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实弹射击训练。不过根据东北军总参谋部1930年12月的《军事训练执行情况报告》显示由于经费短缺(1930年军费预算较1929年削减27%),实际训练时间平均仅完成计划的65%,实弹训练更是降至每季度1-2次。指挥系统效率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。首先是通讯设备不足,根据1931年6月的《东北军通讯装备清单》,每个师仅配备3-5部野战电话机,无线电台更是稀缺,导致命令传达往往需要依靠传令兵。其次指挥的层级比较多,从军队的总部一直到一线部队,一般要经过四到五个级别。最后是各部队协同能力差,缺乏联合作战演练。参谋长周树春在1931年8月15日的日记中写道:"今晨调度某部增援边境,自发令至部队启程,耗时近6小时,此种指挥效率,实难应对现代战争。"反观日本关东军,根据美国驻沈阳领事馆1931年8月的情报评估报告(档案号US-SY-1931-089),当时关东军常备兵力为14,378人,但装备精良。每个步兵联队配备最新式的92式重机枪12挺,89式重迫击炮6门。在训练强度这个方面,每周的训练时间得维持在36小时以上,而且每个月要开展6到8次的实弹射击训练。更重要的是,关东军利用无线电通讯系统,指挥反应时间一般被控制在1小时之内。九一八事变前夕的东北军战备状态,可以从1931年7-8月的多份档案中窥见端倪。依据《北大营守备记录》(档案号JL-1931-167),张学良在8月12日发布了“避免发生冲突,坚决禁止挑起事端”这般的命令。这份训令清楚地规定:部队没经过军部批准,不能进行实弹演习;碰到日军巡逻队的时候,得暂时绕着走;对于日军的小范围挑衅行为,需要先向上汇报,等军部给出指示之后再去处理。守备司令杨景林于8月26日所写的报告中称:“部队的士气较为低落,将士们难以领会这样严格的限制,不过他们又不得不遵照命令行事。”政治因素对东北军战斗力的制约,较此前的认识更为复杂。根据1931年6月,南京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密令(档案号GMD-1931-078),蒋介石要求东北军把60%的军费用来“剿匪”仅仅保留40%用于对外防务。这个时候张学良面临的政治压力也来自多方:一方面是日本通过外交渠道不断施压,另一方面是国民政府"攘外必先安内"的战略方针。根据张学良秘书处1931年的工作日志记载,仅在1931年上半年,张学良便接到了日本领事馆的外交照会,37份之多,其中有25份是涉及军事活动限制要求的。根据最新解密的《东北军战备评估报告》(1931年8月,档案号JL-1931-189),东北军在装备质量上与关东军的差距并非不可逾越。以步兵武器为例,德制792mm毛瑟步枪的射程和精度实际上与日军的38式步枪相当。主要差距体现在三个方面:第一训练体系的系统性。关东军采用标准化训练手册,每个战斗班组每周都有固定的战术演练课程。而东北军的训练往往因经费、政治局势等因素而断断续续。根据各师1931年7月的训练报告统计,实际完成系统训练的部队仅占总数的37%。第二后勤保障能力。关东军在辽宁省内建立了完整的军需补给网络,弹药储备可支撑3个月的持续作战。而东北军的后勤体系较为分散,据1931年6月的军需统计,大部分部队的弹药储备仅够支撑2-3周的中等强度战斗。第三指挥效率。关东军采用无线电通讯网络,各级指挥部之间可以实现快速信息传递。而东北军主要依靠有线电话和人工传令,在1931年8月的一次军事演习中,从军部下达命令到前线部队接收指令,平均耗时4.5小时。张学良在1971年接受日本《读卖新闻》采访时坦言道:“东北军的问题,不在于单兵的战斗力,我们的士兵都是能战且善战的。最大的困境在于,我们缺乏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军事体系,无论是在训练方面、后勤方面,还是在指挥方面,都存在明显的短板。这些问题的根源,既有着历史方面的原因,也受到现实的制约。”因此东北军的真实战斗力应该是:具备相当的基础军事能力,但在系统作战能力上存在明显不足。他们拥有不错的装备条件和丰富的局部战斗经验,但训练体系不完整、后勤保障能力有限、指挥效率低下等系统性问题,严重制约了整体战斗力的发挥。最终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,这支军队未能在历史关键时刻展现应有的战斗力。【参考资料】1.《东北军档案汇编》(1928-1931)东北军档案馆藏2.《张学良年谱详编》辽宁省档案馆,2005年版3.《关东军编制史》防卫厅防卫研究所,1975年版4美国驻沈阳领事馆情报档案(1931)美国国家档案馆藏5.《东北边防实录》张作相著,1956年手稿本6.《周树春日记》(1929-1931)私人收藏版1.《张学良口述历史全编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5年版2.《九一八事变史》中国社会科学院,2011年修订版3.《民国军事史》军事科学出版社,2016年版4.《东北抗日斗争史料汇编》辽宁人民出版社,2019年版5.《1931:中日关系的转折之年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20年版【个人观点声明】本文的分析和结论建立在上述史料基础上,部分判断为作者基于史料研究的推断,仅供参考。部分具体数据可能因史料记载不同而存在差异,敬请读者批评指正。
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相关内容
精彩推荐
热门点击
友情链接